在希望的田野上
金秋十月的田野里,零星的花生果实从泥土里探出一点点头,被雨水打过的叶片上还挂着许多晶莹的露珠。另一边大棚里,毛苗英正和10余位志愿者一起收花生,她是聋人,正努力给大家比划怎么摘花生。
这里是慈溪市桥头镇明美蔬菜农场,农场发起人余志明患小儿麻痹症多年,61岁的他几乎每天都来田里,指导这些特殊的农户怎么种植,看看他们缺不缺人手。
自从农场在慈溪残联支持下推出一户一棚——残疾农户及低收入家庭助共富志愿服务项目,桥头镇10余户残疾人家庭,有了更多收入。
刚吃完中饭,毛苗英和丈夫陈永良就在大棚里忙活起来。“我们以前不懂种地,起早贪黑干也只有几千块收入,现在有了大棚,收入翻了将近十倍。”陈永良谈及现在的生活,言语中难掩欣喜。
毛苗英和陈永良是余志明最早接触的残疾人家庭,他们的儿子、儿媳都是聋人,全家只有陈永良能说话。3年前,桥头镇下了场暴雨,瓜果蔬菜受灾严重,毛苗英一家的地也没幸免于难。他们在地里“抢救”蔬菜时,从农场出来的余志明正巧路过,看着“灾难现场”和挂着脸的夫妻俩,他若有所思。
余志明的明美蔬菜农场是2006年创办的,常年雇有20余名残疾人员工,他说,自己的创业之路走得比常人辛苦,更能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助残”一直在农场发展的规划中,一户一棚——残疾农户及低收入家庭助共富志愿服务项目的雏形就是从毛苗英这里启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余志明买来钢筋和塑料布,请人在毛苗英家的地上搭建起棚子,并指导他们一年四季种植哪些大棚蔬菜瓜果收成比较高。
第一个秋天,花生就丰收了,产量翻了几番。毛苗英叫来自己的儿子、儿媳一起收花生,收了3天也没收完,但他们心里是甜滋滋的。
从2022年开始,一户一棚——残疾农户及低收入家庭助共富志愿服务项目在慈溪残联支持下全面铺开,10余户像毛苗英这样的残疾人家庭都有了自家的“希望田野”。
农场范围大,农户们都是残疾人,如今收成变高,也导致人手短缺。今年,慈溪市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了“因爱而聚”志愿者服务群,余志明在群里招募,就能喊来许多志愿者帮忙农收。
“我只是农场的一个发起人,大部分还要靠志愿者联盟提供产、供、销全链条帮扶,帮助农户产业增收、转型创收。”余志明说,现在残疾人农户家庭年增收达到了25%以上,一户一棚——残疾农户及低收入家庭助共富志愿服务项目带来的蓬勃生机,让残疾人志愿服务受到更多社会人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