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心愿:为残疾人朋友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
4月26日,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残疾人之家”的35名“大宝宝”走进了杭州西湖的画舫,参加手语培训公益活动,感受人间天堂的美丽风景。为了这一天,“大宝宝”们克服重重困难,刻苦排练了两个月的舞蹈《样样红》。这群“大宝宝”是“残疾人之家”的缩影。绍兴有104家“残疾人之家”,主要为智力或精神残障人士提供日托服务。我曾亲见一个从来害怕与人交流、不敢独自下楼的17岁少年,进入“残疾人之家”半月后就变得热情活泼,也亲见一位原本在街头游手好闲的少年可以代表“残疾人之家”表演魔术节目,还看见“残疾人之家”管理人员想方设法为庇护人员联系工厂订单……关于残疾人,有说不完的故事,从夺得残奥金牌的蒋裕燕,到“中国毕加索”毕昌煜,到将千层底纳出“国潮风”的张奇奇,到专场招聘会上的应聘者,到西湖画舫上跳舞的“大宝宝”们,还有无臂七子、无声发艺、盲人按摩……其实,都怀着共同的心愿,都向往美好的春天并为之奋斗!
《人民日报》4月25日刊载的题为《共同的心愿》一文,讲述了一位残疾人的母亲投身助残事业的历程。主人公徐琴的儿子在18个月时摔伤致多重残疾,徐琴虽辛劳疲惫、心力交瘁但从不放弃儿子。儿子自特教学校毕业居家,她不想看到儿子好不容易习得的生活能力衰退,发动6位同样患重度心智障碍的学生的家长成立了弯湾托管中心,并帮助劳动就业、融入社会,组织跑马拉松、默剧表演,提供特殊家庭“喘息服务”等,使30多个孩子及其家长感受到了“慢慢的快乐”。
原文并不算长,字里行间暗藏着像徐琴一样的残疾人家庭漫漫煎熬的日常,也暗藏着像徐琴一样的助残人士默默无闻的坚持。
转述往往平淡,因为总是在说别人的故事,别人终究相距有隔、与己无关。距离产生美,距离屏蔽痛,距离让自我突显也让自我孤单。然而事实可能是,那些“别人”离我们并不远,也与我们相关,只是我们不曾留意而已。比如上述文章中的残疾人。
如果不是到残联工作,我不会注意到,我国残疾人口比例约占总人口的6.34%。就是说,在中国有8296万残疾人,而浙江有311.8万、绍兴有33.9万,相当于每16个人中就有1个残疾人。从残疾类型占比看,大约肢体残疾占比29%、听力残疾24%、视力残疾14%、言语残疾1.5%、智力残疾6.6%、精神残疾7.6%、多重残疾16.3%。从残疾程度占比看,一、二级的重度残疾人约占25%,三、四级的中度和轻度残疾人约占75%。
数字冰冷,然客观;悲喜动情,然主观。人们常叹:人生实苦,唯有自渡。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总有些时候不得不承受又无人可替代,这对每个人都一样。而残疾人面对着一些健全人无法体会的困苦。想象一下,在草木萌发、生机盎然的春天,人人怀着驿动的心,想要拥抱大自然,而残疾人有的走不出家门,有的看不见桃红柳绿,有的听不到莺歌燕语,有的说不出心中所感……对健全人易如反掌之事,于有的残疾人往往难于登天。人生大多苦乐参半,残疾人的人生更苦,除了自渡,更需众渡。
众渡只是借指。实质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要求,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这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残联系统、助残组织和残障人士孜孜以求的。合力正在汇聚。以绍兴市为例,通过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措施》《绍兴市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行动方案(2022—2025年)》《绍兴市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科学构建起促进残疾人共富的“四梁八柱”,着力打造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服务、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全市域无障碍环境建设、“枫桥式”乡镇残联创建、残疾人精神富有快乐等6张金名片。
在4月初举行的“春风送真情 援助促共富”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上,15家市属国企和32家民企共推出306个岗位,吸引了500多名残疾人前来应聘,同步举办的残疾人创业集市也大大激发了残疾人的奋斗热情。现场的人头攒动,折射出残疾人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的热切愿望,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不屈精神。为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迈出带头安排残疾人的大步,各类用人单位可享受按比例、超比例安排残疾人的优惠政策,残疾人能领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补贴。这条让残疾人“一个都不掉队”的共富路也许并不好走,但我们都在路上。只要相携相扶,就能行稳致远。
世界因多元而精彩,即将举行的亚残运会是其中一个靓丽的舞台。而分布更广、嵌入更深的,是日常生活。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扶残助残,是照进生命裂痕的一道光。愿我们心中有光,素履以往。当彼此慈悲为怀,人间值得。